灵活用工平台怎么选?小心低价乱象,为风险买单!
2022-08-25 09:01:59
在疫情使得全球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大力支持灵活用工,助力灵活就业回暖和恢复经济,成效显著。
根据2021年和2022年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逾六成(61.14%)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且多数企业采用了两种以上的灵活用工类型。步入2022年,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
灵活用工平台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无票支出和灵活从业者经营所得纳税问题,包括个税代扣代缴、纳税申报、代发薪资、增值税专票抵扣等税务筹划,还可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和用工成本,解决劳务市场无序流动导致的企业运营成本增加问题,可大幅提高全社会的用工效率。
依托灵活用工平台和灵活用工服务商,确实给用工企业和灵工个人带来了诸多裨益。
但是,当前市场上却出现一种趋势,那就是灵活用工服务商开始“内卷”,低价竞争策略越来越离谱,这值得高度警惕。
通常来说,正规的灵活用工服务商都会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报价体系,会根据用工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报价。但是现在,服务商的收费正变得越来越低。这部分低价策略的灵活用工服务商虽然留住了客户,但却挑战着税务合规的底线,非法经营乱象一言难尽,服务质量、安全难以保证。部分灵活用工服务商甚至违规操作,通过少缴或不缴个税来杀低价。
警惕!低价灵活用工平台财税违规乱象:
01
委托代征的税款,某些被截留未申报;
02
省去人员信息核实、认证成本,造成信息虚假而无法申报个税等,制造了刻意逃税的风险;
03
低价平台无风控投入,为洗钱、传销、博彩、二清等非法行为提供便利,造成其他入驻平台的企业被连带稽查;
04
刻意追求低应税,滥用个体户策略与临时税务登记;
05
部分平台企业低估财税成本与政府监管,夹杂大量不合规业务造成了新的政策风险,内部管理人员有回扣现象;
06
部分从业者缺乏正确的价值主张,放底价、诱导竞品公司业务员飞单或私下自营等,视客户资金、信息、隐私安全为无物;
07
部分低价服务机构打着“灵活用工、众包模式、财税结算”幌子,虚开发票、倒卖发票和非法公转私,暴雷只是时间问题。
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模式,要注意规避如下低价陷阱:
01
低价平台很可能并未取得代征资质或资质过期
有些平台虽然开展了灵活用工的业务,但其实并没有取得税务部门颁发的委托代征资质。
02
低价服务商代征税款很有可能会存在不缴纳或延期缴纳的风险
某些规模较小的灵活用工平台因为资金链较为紧张,在客户充值完服务费之后,未对代征个人缴纳个税的情况,或出现延期缴纳。这个行为经常会被很多客户所忽视,但其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如果存在代征人没有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或者是应征未征、选择性征收、少征税款的情况,一旦被税务局发现,企业应当按规定每日加收万分之五的违约金。
03
低价服务商很可能会不开具完税证明
税务机关会在代征企业缴纳完税款后向代征企业开具相对应的个税完税证明并开具相对应的增值税发票,如果没有完税证明就无法证实被代征人已经缴纳完税款;如果委托代征企业开具的增值税发票被认定为虚开,入驻企业同样面临被税务机关稽查的风险。
04
许多低价平台无风控,业务不能长期稳定发展
为节省成本,小型灵活用工平台无风控支持投入,常常因为价格问题会接纳部分业务不合规的客户,从而增加正常客户的涉税风险,导致业务很难长期稳定发展,这种平台一旦出现暴雷,将对该平台上的其他企业带来连带稽查的后果,一损俱损。
05
低价平台极易缺少资金安全监管制度
平台代发之前,客户需要把钱先充到平台上,很多小型灵活用工平台缺乏资金安全意识,导致资金可能被挪用或者不按时发放的情况,导致客户出现资金安全或信任危机。
目前,灵活用工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了,许多企业对这种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难免会被某些平台的“低价”所打动,但低价背后隐藏的风险还需要提前了解,再三谨慎,不要随便为“风险”买单!
那么,什么样的灵活用工服务报价才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灵活用工费用相对越高,但服务质量相对稳定;
二是和灵活用工费用结算周期有关,以按月和按季收费区分,按季结算的收费可能会更高,因为涉及垫资成本;
纳税和业务量大的企业情况则更加复杂,相应的灵活用工费用也会高一点;企业开票金额越大,灵活用工成本相对也越高。
建议用工企业在选择服务合作时,不能唯价格是论,报价和费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核心因素,性价比和服务质量才是最终的考量。
性价比高、更适合自己、拥有正规资质、合法合规的灵活用工服务商,才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business@tianxiang360.cn 删除。